南农大博士后以实际行动书写科研“战疫”

作者:陈骅来源:南农新闻网巡视整改专题网站发布时间:2020-11-26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校很多年轻博士后通过参加援鄂医疗队、投入各地专家科研团队的方式,以实际行动开展科研攻关。

单衍可,动物医学院师资博士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一直从事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解螺旋酶Nsp13的分子机制研究以及快速检测产品开发。团队以光学与生物学交叉技术为支撑,搭建了多种单分子荧光成像平台,结合单分子荧光能量共振转移技术(smFRET)、单颗粒示踪技(SPT)以及传统的生物化学方法研究新型冠状病毒解螺旋酶Nsp13重塑核酸结构以及利用ATP的分子机制。Nsp13是SARS-CoV-2转录复合体组成的关键酶,在冠状病毒中序列高度保守,是抗病毒药物开发的理想靶点。针对RNA病毒解螺旋酶的多种抑制剂已经显示出良好的抗RNA病毒效果,且细胞毒性作用小。该项研究可为以冠状病毒解螺旋酶Nsp13为靶点研发广谱抗冠状病毒药物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他和团队开发了SARS-CoV-2小型化检测系统,该系统携带方便、耗样量少,可实现临床样品的现场检测,灵敏度比传统方法提高约100倍。设计、优化了可用于多通道的荧光核酸试纸条、小型化核酸提取装置和荧光读取仪样机,可实现对病毒的一体化检测。项目成果有望在海关检疫部门疫病预警系统中推广应用,对进出口的动物源性的食品进行SARS-CoV-2现场快速检测筛查。

蔺辉星,动物医学院在职博士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主要从事动物冠状病毒病原检测、致病机理及免疫防控研究。检测伴侣动物、观赏动物等样本中SARS-CoV-2核酸及血清抗体。同时,检测与阳性动物有直接接触的人类(宠主或饲养员)咽拭子及血液中SARS-CoV-2病毒核酸以及抗体。已分离到我国华东地区动物冠状病毒多株,并进行了部分临床毒株的全基因组测序。建立了动物冠状病毒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以及血清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可用于临床野毒感染的监测。同时对冠状病毒非结构蛋白影响宿主天然免疫应答的机理进行了探索,对SARS-CoV-2在动物中的感染情况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对其在人与动物、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之间的传播风险进行评估,为彻底根除SARS-CoV-2病毒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

高修歌,动物医学院师资博士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主要从事药物安全性评价与毒理学研究,在药物非临床研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初步建立了可用于评估抗新冠肺炎药物安全性的基础疾病动物模型,提出降低抗新冠肺炎药物毒副作用的评价策略,完善潜在抗新冠肺炎药物的毒理学数据与科学认知,评估预测潜在抗新冠肺炎药物的临床安全性和毒副作用,为降低人体临床用药风险与制定精准化个体给药方案提供科学数据,进而为促进安全有效抗新冠肺炎药物的开发及保障患者生命健康提供理论支持。此外,在药物毒理机制研究方面,发现凋亡和非凋亡性细胞死亡共同介导离子载体类药物的心脏毒性,首次证实新型非凋亡性细胞死亡-methuosis主导马度米星铵的心肌毒性,相关研究工作已发表在毒理学国际知名期刊Archives of Toxicology、Toxicology Letters及Toxicology In Vitro。

根据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关于公布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专项资助获资助人员名单的通知》(中博基字[2020]10号)文件精神,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组织开展的2020年度博士后专项资助项目的申报和评审工作,这3位博士后获得2020年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专项资助(18万元)。我校获资助人数位居全国农科高校第一。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