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作总结
中共南农新闻网第十二次代表大会研究确立了新时代学校建设发展“1335”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明确要围绕建设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这一根本目标,将“世界一流、中国特色、南农品格”有机结合起来,聚焦“坚持立德树人、服务国家战略、谋求师生幸福”,大力实施“党建统领、育人固本、学科牵引、国际合作、条件建设”五大建设工程,不断推动学校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
紧扣新时代学校发展的“两个阶段”安排,学校于2020年9月正式发文成立前沿交叉研究院,作为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的重要布局,前沿交叉研究院面向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聚焦粮食安全、健康中国、生态文明、数据科学、人工智能、乡村振兴等重点方向,突出“高精尖缺”导向,突破学科、学院、学校的界限和建制障碍,不断提高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着力打造“人才特区、学术特区”,全面探索学科交叉融合的机制办法和新的学科生长点,各方面建设均取得了突出进展,现将相关工作总结如下:
1.夯实政治之基,深化建设两个重点,全面树牢信仰标尺
一是以立德树人为核心, 着眼于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人才培养,打造“岁稔学堂”思政教育品牌,将党建与思政充分融合,建设“稼穑农耕·传统文化互动课堂”、“识五谷 事农桑·田间课堂”、“触摸未来农业·实境课堂”、“创新+振兴·实践课堂”四个特色课堂,通过“课内+课外”双向发力、“线下+线上”双向共推、“校内+校外”双际协同,将文化涵育、耕读劳作、前沿创新及实践转化全面贯通,全线融合,着力培养能助力农业强国建设,有人文精神,有创新意识,有事干本领的交叉复合型人才。
二是以强根铸魂为重心,紧扣第十二次党代会要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精心组织“学”、学深悟透“研”、广泛深入“讲”、结合实际“干”。面向党总支-各基层党支部-各交叉研究中心-各课题组四级主体,构建“四时四微”品牌党建项目,打造“一分钟微党课”、党建+科研之“科学家的红色基因微课堂”、“新时代领跑者微访谈”、“助力农业强国微实践”等线上线下结合的多维阵地,以“全融入、全接触、沉浸学、体验学”的方式打造立体党建新模式。相关活动成果获全国高等农林院校课程思政联盟优秀案例、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等荣誉,相关党建优秀经验获新华日报党建强基板块的头版报道。
2.聚焦创新驱动,深化建设两块“高地”,激活发展引擎
一是打造创新高地,激活发展动能。在交叉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从“0-1”的突破。2021年“植物表型组学”作为交叉学科正式获教育部批准设立,作为我校首个获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交叉学科,同时也是国内高校在该领域设立的首个交叉学科,对于培养高素养、复合型农业科技人才,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落地,打赢种业翻身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22年成功获批“植物表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科技部“作物功能表型性状发掘与利用”中法联合实验室等部级科研创新平台。
二是打造集聚高地,强化机制创新。构建“点线面”的有组织科研交叉融合新体系。以组织实施“团队+”创新交叉项目为“点”,聚焦农业科技领域“卡脖子”问题,组建跨学科大兵团协同攻关,落实基本科研业务费经费500万元,涵盖全校11个学院逾60名青年教师。以交叉研究中心建设为“线”,稳步推进作物表型组学交叉研究中心、生物信息学中心、农业与健康交叉研究中心建设。以大豆、农业与健康、智慧农业三大对象为“面”,汇聚全校各学院学科资源力量,助力国家大豆生物育种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积极申报首批省级学科交叉中心,推进构建交叉融合新体系。设立“前沿交叉创新孵化基金”,已获得累积460万元的专项捐赠。
三是打造育人高地,培养交叉人才。依托“植物表型”交叉学科、“长江经济带农业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合作联盟”,通过单独划分研究生招生指标、单独设计培养方案、试行团队导师制,学位论文跨学科综合考核评价,探索打造区别于传统单学科培养的多学科交叉未来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院士讲坛、教授讲堂、交叉沙龙、前沿课谈”等学术活动集群,开展各级各类学术活动200余场,营造浓厚交叉融合氛围。表型中心青年教师团队运用激光雷达技术“12亿个点复刻主楼元宇宙”献礼校庆,师生将作物表型组学运用到农业产业,助力农业强国建设的事迹先后获央视2台大型纪录片《奋楫扬帆海之南》报道及央广网的专题报道,相关教师撰写的科普文章《植物表型组学—用前沿科技铺陈未来农业画卷》在光明网刊载。
二、对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建议
1.着力机制创新,构建“三大载体”,驱动“特区”原生动力。
以校党委、校行政发文的形式,尽快出台关于推进学科交叉融合的指导意见,统筹推进学科交叉与交叉学科协调发展,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方式,为全校推进交叉融合提供指导意见。以“团队+”、“对象+”等有组织科研机制为“点”,聚焦农业科技领域“卡脖子”问题,组建跨学科兵团协同攻关;以各交叉研究中心建设为“线”,稳步推进作物表型组学交叉研究中心、生物信息学中心、农业与健康交叉中心建设;以大豆振兴、农业与健康、智慧农业三大对象为“面”,汇聚全校各学科资源力量,全面探索科研创新新增长极,形成真正意义上创新集聚的“策源地”。
2.着力优才引育,夯实“人才红利”,驱动“特区”核心动力。
校内外广泛调研,有效政策,推进交叉学科人才运行与评价机制创新。围绕相关重点领域,举办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论坛,积极推介学校、学院,吸引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的加盟。同时制定人才引育规划,由党总支书记带队,积极“走出去”、主动“引进来”,前往国际、国内一流高校开展交流与引才宣讲,“引智”更“引质”,充实顶尖人才队伍。
3.着力人才培养,探索“交叉模式”,驱动“特区”内生动力。
积极协同研究生院、教务处和相关学院,共同制定并完善“南农新闻网学科交叉型人才培养办法”,在探索单列交叉学科招生指标、导师团制、项目博士和多样化交叉学科课程群等举措基础上,总结形成具有南农特色的交叉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同时积极配合学校申报建设江苏省高校学科交叉中心试点单位,争取交叉人才培养的有效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