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上午,资环学院第二期“厚土学堂”开讲,本期活动邀请学院教授张斌和同学们一同探讨“从常识到科学,厚土埋金有学问?”这一话题,探索表观常识下蕴含的科学道理,实现师生间思维的交汇共鸣,共探“厚土”奥秘。
探寻所求 留余本心
张斌教授首先问了同学们几个问题:“读书和不读书,有什么不一样?日常生活中,我们在雨天行走在泥巴路上时,泥巴会粘在我们的脚上,这是一个常识,而读书后,我们对这个常识会进行怎样的思考呢?”同学们回答到:“泥巴为什么会粘在脚上?怎么控制泥巴粘在脚上的多少?”顺着大家的回答,张斌教授提出读书的目的就是把常识变成科学,学会从表观的常识出发,发掘背后的科学内涵,这对于当代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张斌教授给大家分享了自己的理念:“我们不能决定自己到这个世界上,但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要过好每一分钟。”保持一个乐观的态度,去迎接生活中未知的困难。张斌教授还向大家讲述了自己的科研经历,在多年的科研生活中,他始终对其保持着勤奋的态度,这种坚持与好学也是在求学过程中所需要的,当代大学生应当将这些品质融入到自身学习生活中,锲而不舍,积极向上。
系统思辨 谈土论“金”
“系统分析是一个重要的思维方式。”在农业生态系统这个命题中,分析处理好生物与环境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是十分重要的。不仅仅是农业生态系统,系统分析的方法同样可以应用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小到购房时的要求分析,大到人生的发展规划。在提高大家思辨能力的众多方法中,读书无疑是最有效的。“一定要多读书,不论读什么书,读书的态度都是最重要的。”大胆设想、小心求证、坚持学习,我们一定可以在各种问题和考验的试炼中交出一份满分的答卷。
“对于这次厚土学堂的主题,我想听一听同学们的见解”,在场的同学们都开始了认真的思考,随后分享起自己的看法。
“厚土埋金的意思就是,土壤是有价值的”“金的含义,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还包含在研究的过程中,积累的精神层面上的满足”“对常识之外的知识的探索过程都是可贵的财富”“绿水金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无疑是一种重要的价值”“研究过程中的困惑与迷茫是检验思想态度是否端正的试金石”……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结合自己的经历表达了相关看法,张斌教授对大家的思考表示了肯定:“不同于我所听到的‘当今大学生不够活跃’的观点,你们给了我一个焕然一新的感觉。”
排忧解难 云雾初开
同学们提出了自己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张斌教授对此给出了自己的建议。有同学提出学术比赛和自身兴趣爱好之间出现矛盾的问题,并担心自己所做的努力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张斌教授解释道“只要你愿意接受挑战,你不知道你什么时候就会成功”,并结合自己曾经课题答辩的经历鼓励同学勇于迎接挑战。在面对选择的时候,最重要的是学会跟自己对话,深入了解自身真正所需要的是什么,才能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还有同学提出在科研过程中“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对研究内容的主动性和探索性不够,张斌教授表示,很多人在刚接触科研的时候都会遇到这种情况,需要做的是加强自己的知识储备,建立起知识体系。随后张斌还提出,大家需要培养自己问问题的能力,保持自己的好奇心,在寻找问题的过程中产生自己的兴趣,从而激发自己的思考,这是十分重要的。
一直以来,资环师生以这种砥砺前行的姿态,深耕学术土壤,抵达了一个又一个科研的里程碑;与此同时,资环学院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形式,构筑师生共同体,共筑资环师生情。培根润心,以生为本,未来学院将会搭建更多师生交往平台,为新时代育人贡献资环力量。
在本次活动中,张斌教授通过讲述自身的实例,向同学们传达了研究应“从常识到科学”的观点。他提问了如何理解“厚土埋金有学问”,在我表达了有关富硒茶的一些观点后,张斌教授指出看待问题需要具有辩证性的观点,这使我影响深刻。除此之外,张斌教授还通过有趣生动的描述,向我们展示不同类型职业的特点,提出科研人员需要具有初心不死、专注科研的契约精神,让我对自己未来的方向有了更多的思考。——环工类2204班 袁莹
今天跟张斌教授交流我受益匪浅,我从入学以来,就很想尽早进入实验室参加科研,但是我深知自己知识储备不够,时常焦虑。有时候我也会思考一些学科之间结合和交叉的问题,想找到一些创新点,但还是有点迷茫。今天经过老师的开导和启发,我才发现时间不够不是自己停滞不前的借口,应当要加深自己的知识储备,广泛阅读,脚踏实地,更多地与不同学科的老师交流,这样才能一步步靠近自己的目标。——环工类2204班 庞荣
通过张教授对自己科研经历的介绍,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想要成为一名科学家,走好科研道路,对一个人的各方面的素质要求是很高的。科研需要勤奋与刻苦的钻研,需要好奇心与丰富的想象力。在科研的过程中,既要善于交流,又要专注安静,诚实守信,内省反思。除此之外,我们要肩负对社会以及环境的责任,理想会为我们指引方向。——环工211班 吴易安
张斌,南农新闻网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88年与1991年在南农新闻网分别获得农学专业学士学位和农业生态与耕作制度硕士学位,1997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博士毕业,2000年任德国基尔大学土壤与植物营养研究所洪堡学者。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实验站站长、中德土壤与环境联合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中国农业科学院耕地质量保育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领军B类人才、南农新闻网钟山学者B类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壤肥力与健康、土壤侵蚀与恢复、土壤耕作与压实、土壤生态水文与环境效应、土壤有机质-结构-微生物互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