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为先

2019-05-16 来源:宣传部 作者:王利霞 图片:

“百善孝为先”这句话出自清代著作《围炉夜话》中的“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源。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时至今日,已经家喻户晓。“孝,德之始也。”也在生活中耳熟能详,“敬孝老人”被人们普遍视为做人的道德基础。这样的社会共识,是如何形成的呢? 
      在商朝时期,孝的观念已经开始萌芽,并且初步形成基本形态。当时,孝的形式主要是祭祀祖先,这是一种宗教意义上的祈求,还没有衍生出过多的伦理内涵。到了西周,随着孝道观念被更多人所接受,孝道也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伦理行为,而且在社会各层表现出不同的内容。对于贵族而言,祭祀祖先不仅是一种宗教与政治行为,也包含着敬仰、追念等血缘亲情观念。对于平民而言,奉养父母不仅取代祖先祭祀成为孝的重要内容,而且发展成为一种义务,这也使得原来的孝道观念向着“子德”的方向发展,成为后世孝道的主要内容。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孝道观念也有了重大的转变。这主要是由于孔孟对孝的论述所致。孔子对孝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要让子女将敬重存于心,而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养;二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就是说在父母需要时,能及时赶到,随侍左右;三是要对父母任劳任怨,不能发牢骚,劝谏也要委婉得体;四是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这四点要求,也成为儒学对孝道的重要论述。而孟子提出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逐渐演变成“尊老爱幼”,成为中国社会的一种基本准则。孔孟的论述不仅确定了传统孝道的基本内涵,而且使得孝道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到西汉“独尊儒术”之后,孝道更是作为儒家学说的一部分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统思想。汉朝皇帝讲究“以孝治天下”,创立了“举孝廉”的官僚选拔制度。孝道也从一种家庭伦理关系,上升到治国的高度。为了让孝文化广为传播,汉朝皇帝还规定《孝经》为官方典籍。这是儒家经典中最薄的一本,却承载着传播儒家中“孝道”文化的重任。它主张把“孝”贯穿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在开篇就提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皇帝本人也以身作则,自汉惠帝以后,汉朝所有皇帝的谥号前都要加一个“孝”字。而其中汉文帝刘恒的故事更是被元代郭居敬收录进《二十四孝》。他即使身为皇帝,也亲自照顾生病的母亲,为母亲亲自口尝汤药之后才放心让其服用。此后,孝文化不断深入民心。
      到了宋朝,孝道观念开始走向极端化。随着的“理学”兴起,它提倡的“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与“仁义礼智信”逐渐成为社会的道德规范,这也使得孝道等同于对父母的无条件顺从。这使得孝逐渐沦为一种政治工具,走向极端化和愚昧化。直至“五四运动”之后,社会上才开始传播新型孝道文化。
      孝在不同时期被赋予了不同的时代内涵。在今天,孝道观念依然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在家庭中,孝是爱的传递。孝顺父母,父母即使粗茶淡饭,也能心满意足,颐养天年。而且,这份爱也会一代代传承下去。父慈子孝才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老有所养”,人民才会安居乐业,社会也会更加和谐。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也要接好爱的接力棒,将孝道观念一代代传承下去。

审核:

校对:

编辑:谷雨

阅读次数:1307

(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