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南京同胞的金陵大学农学院教授林查理

2017-12-22 来源: 作者:刘传俊 陈洁 图片:

    80年前的12月,应该是南京历史上最阴冷的冬天。30多万同胞在长达六周的时间里惨遭杀戮,千万个家庭因此破碎,留给幸存者的是无尽的哀伤和悼念。


    与日本侵略者的兽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时留守南京的22位外国人,他们在南京沦陷前放弃撤离,筹建了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联合教职员工及友邦热心人士,开展保护和救济难民工作,保护了大约25万中国人。金陵大学农学院林查理(Charles Riggs,部分史料记载译作“里格斯教授”)便是其中一位,他和他的同事贝德士(Miner S.Bates)、史迈士(LewisS.C.Smythe)一起,为了人类和平付出艰难的努力。


灾难中的生命之花

    这22位外国侨民在南京组建的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致力于对战争中的中国人的保护与救济工作,国际救济委员会划出包括金陵大学在内的约3.86平方公里的区域作为安全区,收容难民,委员会的主席就是拉贝。金陵大学农学院林查理教授就是安全区委员会其中一员,他担任了住房委员会副主任。


    在那段暗无天日的日子里,生存是每个人心头萦绕的最大问题,安全区委员会成员的大部分精力都用于提供食品救济和医疗卫生方面的保障。为养活几十万难民,委员会成员一面竭力与日军谈判周旋,一面想尽各种办法偷偷出城购买粮食。为了节约粮食,这些来自西方的外国教授甚至改变多年的饮食习惯,不再吃面包,而是和难民一样喝稀饭。“有时如果没有一个在紧要时刻能勇敢面对枪口的外国人在场,便什么事也办不成,哪怕是运一大车大米。”(1938年1月10日贝德士致友人函)安全区委员会成员必须忍受暴虐,克服恐慌,即使如此,还是常常为不能及时阻止日军的暴行,挽救身边的生命而感到痛苦和愧疚。这22人为了别人的安危绞尽脑汁,殚精竭虑,毫无怨言。不仅如此,他们在尽力保护中国难民免遭屠杀的同时,自己的人身安全也常常会受到威胁,很多人遭受过日本兵的殴打和刺伤。


    12月16日,日军在难民营里搜寻中国士兵,林查理整个上午都站在司法院门口,试图与日军交涉,避免平民被抓走屠杀,结果三次遭到领队军官的刺刀威胁,并被用拳头击中胸部。数百名缴械士兵和手无寸铁的平民被捆绑成列,走向死亡。在这个人间地狱,他和贝德士等人一样,被死亡线上挣扎的无辜平民当成英雄或救星,然而他们亲眼看见惨绝人寰的杀戮,经常感受到的是力不从心的痛苦。12月25日,林查理解救一名中国妇女时,再次遭到日本官兵的殴打。


    战后的南京审判期间,林查理向法庭提供了三件案例以证明谷寿夫的罪行,并作为谷寿夫的罪证写进了法庭宣判记录之中。

   

    “给全球以和平,给人类以慈悲。”(Peace on earth, good will to men.)和日军的杀戮暴行相比,22人的力量显得十分微薄。但是在每一个因此获救或期待获救的中国人眼中,林查理等人的慈悲与胸怀,是死亡与鲜血之间盛开的生命之花。


为了中国农业工程科学的进步

    1916年夏天,林查理夫妇受美部会派遣前往中国,在南京进行了一年的语言学习。1917年,美部会派遣林查理夫妇至邵武专司农业工作,一直到1930年。林查理与福益华医生合作,在邵武建立了实验农场,并进行一系列育种、灌溉、农业工具改进的实验,他曾像赤脚农民一样在福建省邵武从事提高水稻及小麦的产量、涉及耕地用的犁、开发水力的利用、改进林业和磨坊工业等方面的工作,林查理夫妇还在邵武修建了住宅和一座水坝,在他看来,与淳朴的中国农民一起在田间工作是最愉快的事。


    受西方农业工程思想的影响,金陵大学农学院率先在中国开设了农业工程方面的课程。自1932年起,农学院聘请林查理教授来校教授农业机械与机械学、机械制造、高等机械学、机械设计和纺织原理等课程,其中“农具及农艺”被列为金大农学院学生必修课之一。这些课程的设置,奠定了抗战后及建国后我国农业工程学科的基础。由于当时全世界的农业机械作为一门学科来说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所有农业机械的设计带有经验设计的性质,靠不断实验修改的方法(Cut and Try)求得完善,缺乏应有的系统的理论。林查理在这些课程的教学中,利用多年的研究实践经验和其他工程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尝试着把它们应用到农机设计中来。如在农艺机械设计课程中,他教授内燃机设计时,便有意识地融入了一些绝热过程的知识并用之于座机的设计。


    1939年春天,在家休整3个月后,林查理夫妇重返中国,前往成都,加入流亡中的金陵大学。滇缅公路中断后,由于材料稀缺,无法继续研究和制造农具的工作,林查理除指导学生外,将绝大部分时间用于向“中国工业协会”提供技术援助,帮助中国军队制造织布机。


    1944年,林查理担任“中国农业机械公司”顾问,负责制造他在南京设计的农具。1945年的10-12月,林查理在华任联合国战后救济复兴组织的农业机械制造项目的顾问。在上海属于上述组织的中国农业机械制造公司(即后来上海机床厂的前身),他运用过去的经验设计研制了一些为在中国使用的农业机具,如单杠卧式柴油发动机等。1946年夏天,林查理夫妇第五次回到中国,并在上海的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工厂工作,研究和生产农械,同时还在金陵大学执教(每月一周)。此时,他终于得以完成金陵大学农业工程系的建设工作,1950年正式建成。


    林查理教授在中国工作的36年中从事过农业工程领域的多方面工作,包括铁辕畜力步犁、脱谷机等多种田间作业机械和加工机械设备的设计制造、试验示范,甚至从事过单缸柴油座机的设计制造。直到1951年被迫离开,林查理一直在中国各地奔波,无私奉献,为中国农业工程教育和农业生产付出了毕生的心血。


为中国培育农业工程学人才

    1932年林查理在金大农学院开设农业工程学课程。当时农具学为全院必修课程,另开设农业机械学及农业动力学为选修课程;1933年起还在农艺系轧花厂中设一小型实验室作为教学实习之用;1934年起逐渐开展改良农具工作,至1936年教学设施与教材皆因研究工作开展而充实起来,于是学校在农艺系设立农具组,开始招收辅修学生。林查理利用在美国的社会关系,引进美国万国农具公司、美国联合叉锄公司及美国杜邦公司赠送的多种新式农用机器和工厂设备,建设农业工程系。


    林查理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利用当时联合国善后救济复兴组织提供给学校的建筑材料,指导学生设计并参与建造了农业工程教学楼。在林查理教授指导下,Hydraulics课程的5名学生(即蒋亦元、史伯鸿、沈美容等)设计、制造和安装了全楼的供水系统。包括设在房屋顶层的储水箱、设在楼外蓄水塘内的过滤器、抽水泵和铺设到各个实验室的水管所组成的供水系统。


    林查理在几十年的教学中,始终坚持用渊博的专业知识和精通的实践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的治学精神与作风,培养了一批在建国初期为农业机械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专业人才。南京农学院农业机械化系首任系主任吴湘淦就是其中一位。1949年吴湘淦与林查理合著《农业机械学》问世,是我国一部重要的高等农机教科书,也是20世纪40年代我国早期最重要的农机专著之一。


    林查理将一生都奉献给中国的农业工程教育与科技事业。民国时期,像林查理一样有颗中国心的外教还有很多,如金陵女子大学教务主任魏特琳、金陵大学教授史迈士、贝德士。他们和白求恩一样,毫无利己的动机,拿着低薪甚至不要工资,只为了自己的信仰和理想,把中国人民乃至人类的教育和进步当作自己的事业,艰难前行。


人物简介:

    林查理·里格斯(Charles Riggs)教授(1892—1953),1914年毕业于俄亥俄州立大学农学专业。1916年,林查理夫妇受美国宗教部派遣来华并在南京学习一年中文。1917—1930年,林查理夫妇在邵武专司农业工作,其间创建农场并进行了一系列育种、灌溉、农业工具改进的实验。1932年,林查理接受金陵大学邀请前往开设农具及农艺、农机及动力等有关农业工程课程并创办农业工程系。1937—1939年担任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住房委员会副主任,保护与救济南京大屠杀难民。1944年,担任“中国农业机械公司”顾问。1946年,林查理夫妇第五次回到中国在上海的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工厂工作,研究和生产农械,同时执教金陵大学。从1932 年至1952 年林查理教授在金陵大学服务整整20 年,他是将一生都奉献给中国的农业工程教育与科技事业的学者。


审核:

校对:

编辑:实习编辑

阅读次数:1564

(0)
Baidu
map